掌上春城讯近年来,盘龙区双龙街道党工委积极探索“党建+实训”促乡村旅游工作模式,不断挖掘红色资源,把实训课堂与红色乡村农家游相结合,在锡伯龙农家生态园建立锡伯龙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开展红色文化宣传、教育、培训,引领乡村红色旅游,拉动乡村振兴红色引擎。
建好基地 “赋能”党性教育
街道充分挖掘、利用和整合党员教育培训资源,深挖辖区蕴藏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依托锡伯龙农家生态园,建成研学活动专用教室5个,红军长征过云南展览馆、红军亭、长征步道、红军佯攻昆明纪念碑、焦裕禄花园、红色校场(拓展训练场)、英雄广场、雷锋广场、红色营地、科普活动场地、锡伯族南征纪念馆、红色记忆、动物观赏、红色陶艺、红色影院等主题教育场馆16个,基地包含爱国主义教育、党史教育、红色研学、军事教育、生活体验、团建拓展、党建活动、公民责任教育、种植养殖、生物多样性示范教育等十大区域,教学区域布置合理,功能完善。就地建设实现旧址“复活”,让资源利用实现最大化。同时让党员、群众参与程度最大化,不只是单纯地坐在讲堂里听老师上课,而是让“参观者”变为“参与者”,重走一段革命征途、学唱一首革命歌曲、上一堂革命传统教育课、吃一餐忆苦思甜饭等等特色课程。
(相关资料图)
管好基地 “活化”红色课堂
科学设置课程。根据基地的教育资源设计开发出适合不同系统学员教育内容相衔接的课程,根据培训班次、学习主体、培训时间等方面,突出红色文化核心要素,分类制定方案,科学制定红色培训课程内容,课程主题鲜明、学习目标明确、资源特色鲜明、教育功能突出;课程具备知识性、趣味性、体验性,使学员在课程实施中获得感强、对课程评价高。
完善研学制度。制订《研学教育实践基地管理制度》《研学教育实践教育活动课安全防范措施》《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须知》《实践课程活动规范》《安全管理规范》《实践基地辅导老师工作职责》《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意外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等制度,做到工作有依据,管理有模式,同时认真组织基地各员工反复学习各项制度并对照制度抓落实从而保证了制度的严肃性和约束性。
建立接地气的讲师队伍。讲师团建设别出心裁,注重讲解方式接地气,语言通俗易懂,用小故事、小视频、背景音乐等丰富视听感受,确保基地能够定期组织开展或参加研学实践教育能力提升培训,确保研学队伍专业能力提升。
用好基地 “提增”实训效能
基地打破传统“听课式”的教育方法,让每一个学员能够身临其境,体验红色文化之旅,重走一段革命征途、重温一次红色记忆、重温一遍入党誓词、吃一餐忆苦思甜饭,体验革命历程的艰辛,不忘党恩。同时,带动哈马者村周边居民参与到红色旅游配套服务中来,支持群众参与和提供餐饮、住宿等经营服务,红色经济辐射周边,晕轮效应扩大化。自2019年基地投入使用以来,已接待参观者达15000多人次,青少年学生的游学、军事夏令营/冬令189次、党组织主题党日活动375次、社会团体参观学习226次,取得良好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被云南省教育基金会授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昆明市延安精神研究会授予“延安精神教育基地”、云南省乡村旅游协会授予“红色旅游示范基地”、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老山精神专业委员会授予“研学旅行教育基地”。
昆明日报全媒体记者:罗昆娅
通讯员:刘明霞
责编:陈鹏
编审:沙兰梅
终审:周健军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