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近期理财存续规模回升,但规模的稳定性仍存隐忧,主要是因为现阶段不同期限的理财产品呈现分化趋势,短期限理财规模持续回升,然而这部分资金稳定性不强,申赎受到的时间限制不多,中长期理财规模受到居民风险偏好保守的影响,短期内增长动力较弱。理财规模回升短期仍会增加债市的配置压力,但品种结构的短期化加大了潜在的赎回风险,导致理财资产端也更倾向于短久期、低波动的资产。此外,城投的信用风险仍是主要的潜在风险点。
近期理财规模回升
(资料图片)
近期引导负债端利率下行,推动存款部分转入理财。由于风险偏好差异不明显,对于居民而言,理财与存款长期存在跷跷板效应。自今年3 月以来,银行定期存款利率陆续下调,银行协定存款及通知存款自律上限近期也出现下调,存款对居民的吸引力渐趋减弱,部分资金转入理财。此外,近日理财净值表现出色,主要原因在于理财资金近五成配置于债券(根据2022 年理财市场年报),而今年利率整体小幅下行,这也使得理财的收益表现较为可观,单位破净率已从去年年底超29%的峰值水平持续下降,今年5 月已低于5%。
理财规模的回升主要靠现金管理类产品支撑
近3 个月,根据普益标准数据,理财存续规模增量近七成来自现金管理类产品,这表明投资者的配置需求向短端倾斜。目前经济复苏偏弱,基本面环境较为复杂,股市表现较为一般,此前疫情期间居民消费、投资以及房产购买开支较少,积攒的超额储蓄部分开始回流理财市场,居民本身的风险偏好也趋于保守,因此短期内理财需求和新发都集中在短久期资产上。
理财规模回升≠规模稳定性
从发行量和募集规模的角度来看,尽管理财规模在4 月份回归增长后,产品发行量和募集规模都呈现出了增长的态势,但进入5 月份之后,理财产品发行增速与募集规模出现背离,即发行量多而募集规模小,幅度之大为2021年以来首次出现。这一是因为理财产品的业绩基准降至近两年新低,导致了吸引投资者的效力有限;二是因为投资者开始担忧理财产品的保本能力,即使理财业绩表现持续好于存款,存款理财化的转换效率也会受限。
理财品种结构变得短期化
目前理财品种结构分化,居民购买理财以现金类为主,偏好明显。去年年底,由于定开产品的净值波动较大,居民普遍选择了赎回,导致中长期理财产品规模下降。受到理财破净的伤害,居民对中长期理财产品的接受度也相对较低,更倾向于选择短周期的产品。因此,现金管理类等短周期产品的规模增长较为显著,而中长期定期产品则面临发行量不足的困境。此外,理财市场规模争夺不减,加剧了以上分化。各机构的容错空间较小,从而加剧了上述的分化。
理财短期化对债券市场的影响
第一,理财规模扩张,短期仍会增加对债市的配置压力。第二,短期理财占比提升,赎回风险较大,理财倾向于配置波动小、短久期的品种,宁可少赚不能亏钱。第三,城投的信用风险仍是主要的潜在风险。根据理财市场年报,2022 年理财的信用债配置比例超过45%。考虑到市场上城投债占非金融企业债券的50%以上,一旦出现信用风险事件,需要提防赎回反馈效应。
风险提示:理财产品创新力度加大,货币政策超预期收紧,居民投资风险偏好变化。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