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更多 >>
阿拉沟依然美丽
赛力斯7月11日打开涨停
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23)发布
业绩快报 | 华润置地上半年销售17...
创益通:7月10日融资买入421.53万元...
《鱿鱼游戏2》回应TOP选角争议 称...
回看揽胜运动版亮相粤港澳大湾区车...
银行探索“渠道+产品”新价值
150个垃圾袋到手86个?治缺斤短两须较真
“我来当专家”大家谈 中牟县委办...
动态更多 >>
你们,温暖了2021
西安市新增27个中风险地区 目前有1...
广西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例
哈尔滨市全域均为低风险地区
寒潮将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 四川盆...
昆明至哈尔滨一航班发现1名入境复阳...
陕西研考:封控区内考生在原报考点...
北京今日最高气温仅5℃ 明起强冷空...
那年今日 | 历史上的12月22日发生...
我要找债主
会展 更多 >>
美籍酿酒师在崇礼:中国是第二故乡...
河南项城报告2名疑似新冠肺炎病例 ...
浙江绍兴确诊病例首次零新增 上虞...
广西东兴实行全员居家隔离 启动口...
新疆全方位推进乡村振兴 “富春山...
云南瑞丽市主城区全员核酸检测结果...
内蒙古满洲里累计治愈出院本土确诊...
孙海洋夫妻驱车山东阳谷:还在为孙...
大国工匠追梦“玉米强国”40载:用...
让南海“海洋热带雨林”斑斓多彩
专题报道 
当前位置: 资讯 > >> 正文
 
阿拉沟依然美丽
来源:个人图书馆-无信不立     时间:2023-07-11 14:25:59

这篇文章作于2008年,弹指一挥间,十年过去了。原来发表在kg7659的网易博客上,可惜网易博客清盘了,这篇文章没有了,丢了。太可惜了!


(相关资料图)

没想到,柳暗花明,陕西铁道兵文化联谊会的陶玉和战友收藏了并转载了。2018年十年之后重新找到了这篇文章。

《转帖]阿拉沟依然美丽 铁五师特务连 王民立(长沙)

陶玉和收藏 2011-3-21 06:36:24

我本不知道陶玉和战友以及他们的故事,但是,世界就是由“但是”起承转合的。

没想到这篇文章又被《大邑雾山文创基地》的一位作家从百度上帮我找到了,兜兜转转,又回来了。失而复得!谢谢谢谢!

在乌鲁木齐,推开窗,就可以清清楚楚地看见远方的连绵不断的天山山脉,尽管已经是六月份仍然可以看见天山顶上的皑皑白雪,那高高耸立的海拔7000多米的博格达主峰竟然是如此清晰!

在成都时,我一直想寻找杜甫诗中所写的“窗含西岭千秋雪”,可是无论在成都的哪个方向都见不到。现在,在乌鲁木齐,无论在城里城外,都可以见到“窗含天山千秋雪”的美景了。

天山,天山的中部,中天山,那里有令我们多年来魂牵梦绕的地方——阿拉沟。

阿拉沟,美丽的阿拉沟,你还好吗?你依然美丽吗?

早就听说阿拉沟96年遭了洪水。有战友曾经去过,说:师机关的驻地已经完全冲毁,而且公路也已经完全损毁,再往上就过不去了。又听说在阿拉沟将要修建一个大水库,这第二个消息让我们着急,如果修成大水库,就永远没有阿拉沟了,那是我们心中的圣地呀!

不行,我们一定要争取时间尽快去往阿拉沟看一眼,哪怕只能进到沟口,能多看一眼就多看一眼。

听说要去阿拉沟,小车司机都不吱声。他们都听说那里风大,火车都被吹翻了,就在去年还吹翻过一次,小车去了,那还不更得被吹翻了?我们也考虑到阿拉沟的公路已经完全损毁,即便能行车,小车也经不起颠簸。

于是,决定开越野车,并且有两个当地的老司机保驾。

车出乌鲁木齐,上吐乌大高速。想起当地人介绍的新疆地形:新疆地形就像这个新疆的“疆”字:左边一个“弓”,就像新疆弯弯曲曲的边境线,新疆是中国边境线最长的地区,相连接的国家最多的地区。“弓”字 的外面一个“土”字,表示新疆有5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划给外国了。右边有三横,上边一横代表阿勒泰山脉,是一条国境山脉;中间一横代表天山山脉,将新疆分成了南、北疆。下边一横代表昆仑山脉,也是国境山脉。三横中间有两个“田”字,上边一个“田”字代表准葛尔盆地,下边一个“田”字代表塔里木盆地。两个盆地都有石油,两个盆地都是沙漠。但是,北疆的沙漠上有植被,所以是流动的半流动的沙漠;而南疆的沙漠上没有植被,所以是流动的沙漠。

车出乌鲁木齐,往南走,路边的戈壁上有植被!一簇一簇的草,绿油油的。司机说,去年他们来过,还是光秃秃的,今年新疆雨水好,草都长出来了。路过一个野生动物保护区,看见了一群野骆驼。野骆驼和家骆驼似乎长得一样,只是个头小一些。野骆驼其实不“野”,是有人管理的。

到了达坂城了,想象当年王洛宾在这里采风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现在有一片大草原,草原上有悠游的羊群。不过,去过北疆的人就知道,这个草原实在是有点小,北疆的草原,那才是广阔,壮丽!

达坂城现在是乌鲁木齐市的一个区,这里最著名的是风电厂。一排排,一列列的风车,蔚为壮观,许多游人下车拍照。

车继续前行,我们才知道刚才拍照的地方还不是最壮观的,壮观的还在后面呢。远处,近处,都是一排排,一列列的大风车,延绵数里,十数里,还是数十里,甚或上百里?算不清楚,而且还在新建!路边有按一定位置摆放的待安装的电杆,非常粗大,中空,一节比一节大,应该是一节一节套起来安装的。还有又长又大的装载车拉着大风车的叶片跑过。看见路边的大风车不觉得非常高大,但是看见一辆大型装载车只能装下两片叶片拉着(一个风车有三个叶片)就知道一个竖起了的大风车有多么巨大了。

我心里琢磨:为什么要在这里安装这么多的大风车?看看公路左右的地形,喔,明白了。眼前是黑黝黝的大戈壁,一根草也不长。大戈壁的两翼都是连绵不断的大山脉,于是这里就形成了巨大的风口。有多么巨大?从高速公路向左可以遥看到远处的铁路,远处的大河沿火车站。远远看去,铁路就像一条线,大河沿火车站就像一个点。我们当年如此熟悉的大河沿,我们亲身领教过大河沿“风吹石头跑”的滋味。就是这个大河沿竟然只是一个点,可见这个大风口,有多么的巨大!闭上眼睛想一想,如果将这个大戈壁全部都安装上大风车,那不知道可以安装多少大风车呀!那么到底能发多少电呢?一定是个庞大的数字。风电,可是最清洁能源呢。想一想,过去荒芜的大戈壁只能任凭狂风肆掠,吹得石头乱跑。现在人类让狂风吹动大风车创造了宝贵的电能。好神奇!啊,如果这个达坂城风电厂的股票上市,那我一定要投资的。

汽车向右拐,拐向托克逊。应该怎样去到阿拉沟呢?几经询问,这儿的兵团职工,老乡,交警都很热心地指路,不用进入托克逊县城,从城边上终于找到了去往阿拉沟的路。

越接近阿拉沟,心情越激动,越忐忑不安,阿拉沟将会是什么样子?她会是一个荒芜可怕的阿拉沟吗?

这条公路有些陌生。两边是高大粗壮的胡杨树,树冠都向公路弯曲,就像穹窿一样把公路盖住,汽车穿行在绿树成荫的隧道里,太妙了!唉?当年我们是走的这条路吗?那时有这么高大的树吗?

透过树缝,可以看见公路两侧都是农田。农田种的是西瓜,葡萄,景象和吐鲁番一样嘛。看着,想着,对,没错!这就是当年我们去往阿拉沟的路。只是那时树干没有现在这么粗,树冠没有现在这么浓密罢了。

想起师医院我们所(几所?是内科所)进阿拉沟时的情景:我们站在大解放的车厢上,路过了这条路。那天正是赶集的日子,维族老乡赶着毛驴车从我们汽车边上路过,男人面朝前赶车,妇女却面朝后边坐着,妇女们穿着红红绿绿的绸裙子,煞是好看。那是我们第一次看见维族老乡赶集,好惊奇,好兴奋,不断向他们招手,他们也不断向我们招手。对,就是这条路!

想着,想着,眼睛越瞪越大,仔细寻找着每一丝熟悉的踪迹。

进入了一个小镇。喔,看! 正前方的路牌,阿拉沟!这是第一次看见了真正的阿拉沟的信息。阿拉沟就在前面。没错,一直走下去!

出了小镇就进入了戈壁。多么熟悉的戈壁,连戈壁上的石头都显得那么熟悉,亲切。公路两边的戈壁上都有水渠,一直通向阿拉沟的方向。仔细看去,水渠都是干的,怎么回事?公路上没有人的踪影,没有人可以打听。越发想快点到阿拉沟,探个究竟。

前面看见了许多房子,喔,终于有了人家了,我们兴奋起来。

到了鱼儿沟口了。已经不是当年那个荒凉的鱼儿沟口了,现在这里是一个小镇, 就叫鱼儿沟镇。小镇有一条条的街道,分别叫烽火一街,烽火二街......还不少,好像有十街吧。房子还是平房,排列得整整齐齐的,像模像样的。路边还有人摆小摊,卖些水果之类的。哇!看见了一栋五层楼房,好漂亮。有一个铁栅栏围着的大院子,院子边上还有探照灯呢,相当气派,这就是鱼儿沟镇政府。

政府院子的边上有一条路通往一条沟里,我们猜想是不是通往鱼儿沟里的路呢?鱼儿沟火车站应该就在这条路的上面了。

再看,政府院子的街道对面是什么?是烽火台!那时候,我们每次一路颠簸来到这里,只要看见了烽火台,就知道离阿拉沟不远,离家不远了!烽火台是什么,烽火台就是家的标志呀。我们咔咔一顿狂拍照片,前后左右,都不放过。

烽火台的周围有好多的房子,是什么时候建了那么多的房子?是谁建的那么多的房子?也许是当年的军工厂建的房子。可惜,房子都人去屋空了,留下了残垣断壁。他们为什么要离开这里?

站在烽火台的后面眺望远方:从鱼儿沟口到阿拉沟口都是大片的房子,还有许多的树,很壮观呀,可以想象当年的繁华景象。是谁盖的这些房子,是谁种的这么多树?

想起当年我们第一次进阿拉沟的时候,大解放走到鱼儿沟口和阿拉沟之间,一边是山,一边是戈壁沙漠,哪儿有这么多的房子、树木呀。那时,我们口渴得不行了特别想找人家要点水喝,可是哪儿有人烟呢。突然有人看见远处的沙漠里有一些帐篷,我们就像看见救命稻草似地把车开到帐篷前。只见荒凉的沙漠里孤零零地扎着几顶军用帐篷,不用说,这一定是我们自己的连队了。帐篷里里外外都没有看见人,我们索性自己钻进帐篷,一个一个地找水喝。只见每个帐篷里都打扫得干干干净,地面上的细沙平平整整,双层床上的被子叠得方方正正。每个帐篷的门口都有一个水桶,可惜,每个水桶也是干干净净没有一滴水,我们太失望了!正在这时,来了一个小通讯员,我们不好意思了,主人不在我们怎么能擅自进屋搜查呢!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小通讯员非但没有指责我们反而抱歉地说:对不起,连队施工去了,只留他一个人看家,不知道我们要来,没有做准备。又听说我们是师医院的,路过想找水喝的,他就更抱歉了,说:对不起,实在是没有水了。原来,他们连队的生活用水都是用水车从阿拉沟里运来,每天只在傍晚运一次水。水来之后先留下炊事班做饭的水,第二天的饮用水,然后才能把剩余的水分到各班的水桶里。战士们洗完脸的水都不舍得倒掉,澄清了第二天早上继续用,用完的脏水还要用来打扫内务卫生。听了这番解释,我们更不好意思了,真没有想到我们连队的战士每天要完成艰苦的施工,生活还如此艰苦。小战士告诉我们,阿拉沟就要到了。好呀,到了沟里就有水喝了,我们慌忙向小战士说对不起,然后逃回车上继续前进。

如今看见眼前一大片的一大片的房子,房屋之间那么多的树,可以想象当年曾经的热闹和繁荣,可惜现在都是残破的空房子,显得那么凄凉。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他们要离开自己的家园?

还好,房子残破了,那么多的树依然郁郁葱葱。房子可以倒,树不会倒,反而会长的更高大更茂盛。这,就是大自然的傲气!

到了鱼儿沟口,路就是沙石路了。从烽火台下坡,再转过两个弯就进入阿拉沟了。

阿拉沟,我们魂牵梦绕的阿拉沟,你会是什么模样?

阿拉沟口,阿拉沟河的两侧有那么多的树!高大的杨树,胡杨树,柳树,各种果树。有那么多的房子!砖砌的平房,楼房,三层的,四层的。清澈的河水从桥下流过,从房子边流过,风景太美了!可是,怎么都人去屋空了,窗户的玻璃都碎了,好可惜呀。如果我们的战友组织一个探险团队重回阿拉沟,把这些楼房打扫一下,不也可以照样住人吗。这儿的风景多好呀!就在这里做一个大本营,然后进沟探险,不是很好吗!

看见了阿拉沟一号大桥。一号大桥,这是我们铁五师修建的大桥!好兴奋呀,看见了大桥就意味着真正进沟了。

大桥附近,阿拉沟河边附近也有一些红砖楼房,在这荒凉的沟里尤其显得漂亮。似乎也没有人住的迹象。

再往沟里走,果然是面貌全非了。到了原来师机关的位置。原来那些一排排的房子都没有了,甚至连地基都几乎见不到了。只有裸露的巨大的卵石,河水在卵石间肆意的乱淌。

还好,房子没有了,却有那么多的树郁郁葱葱。杨树似乎比原来更高大了,卵石间到处是红柳。房子可以倒,树不会倒,反而会长的更高大,更茂盛。这,就是大自然的骄傲!

原先计划,一定要到原来的师机关驻地看一看,如果前面的路不通了,那么就打道回府。到了现场一看,唉,路还可以往前行,于是继续前进。

路确实是被洪水破坏了,眼前的路显然是后来修复的简易路。一会儿路在河边,在巨大的卵石间经过,汽车一颠一颠,小心翼翼地绕过巨石。一会儿路又绕到了山边,紧紧地贴着山根,一边是高高的河谷,一边是陡峭的山崖。山上是我们曾经熟悉的红色的,黑色的松脆的石头,那感觉,好像我们一声咳嗽,上山的石头子儿就会掉下来一样。汽车贴着山边儿走,心情真是有点紧张。好不容易到了阿拉沟,怎么着也不能轻易回去,硬着头皮往前走。

唉!前面的路好像断了。我们的车小心翼翼,慢慢往前开,到路尽头一看:嗨,确实是路断了。不过又填起来了,只是新填的路,路面比较低,从上面看就像断了一样。如果不小心,一个劲儿开过去,说不定就一头栽到下面的路面上了。这一段填起来的路面,不但路面低,而且还拐弯,拐弯处还紧紧贴着山崖,山崖上悬着一个个呲牙咧嘴的巨石,如果这时候下一点儿雨,山上的石头可能就会掉下了,好险峻。我们那时候的心情就是赶快开过去,离开这个危险之地,可是还不能开快了,那样更危险。司机小心翼翼地终于开过去了,大家大大地松了一口气。

开着开着,前面有一座桥,还是曾经我们那么熟悉的桥!公路过了桥,就从进沟方向看,公路从河的右面拐到了河的左面了。唉,路好像在桥边上就断了?但愿不会是真的断了吧,那我们就不得不打道回府了。试一试,再往前开,去看一看。

路面果然是断了,不过又填起来了,路面比较低,所以像断了一样。我们的车只好又 慢慢开下去,慢慢上了桥面。好了,过去了,大家松了一口气。

现在汽车行驶在沟的左岸了。一路过来,看见两岸都出现这儿一条那儿一条我们当年在这儿时没有的新的大沟壑,每条沟壑都可以见到泥石流冲刷过的痕迹。96年那一次洪水的威力可见有多么大,大自然的破坏力是如此之大,令人震撼。这时我们最担心一旦下大雨,不知道哪条沟壑的泥石流会突然冲下来,那可就危险了。老天爷,不要下雨,包子馒头送给你!祈祷吧。

还往不往前走,这个问题不时在我们心里闪现,可真是考验我们的勇气的时候,只是谁都不愿说出来。

在路况这样差,山势如此险峻之地,竟然还有人家!先看到一户人家,有篱笆院子,院子里干干净净的,还种着蔬菜、瓜果呢。很想下车进院子找找主人聊聊,为了赶路按下了这个念头。汽车开着开着,唉,又有一户人家,还养着羊呢。洪水可以冲垮房屋,但是,它连树木都征服不了,况且人呢。有什么比人类的生存能力更强的呢!(后来从网上看到当年军工厂有人回阿拉沟拜访了这家人家,是一户四川人,当年军工厂在沟里的时候他家就在这里种菜供应军工厂,军工厂搬迁后继续留下在这里种菜供应托克逊。顽强的四川人!如果再发洪水或者泥石流怎么办?真为他们担心。)

在沟口的时候,我注意了一下当时的里程碑,到师机关驻地算了一下,好像是走了五到七公里。记得当年沟口到师医院呢,好像是在十三公里处,距离师机关只有六公里远,不算远,坚持走吧。到了十三公里处,没有见到师医院的踪迹呀?喔,也许记错了,是十五公里吧,又坚持往前走。到了十五公里处,还是没有呀,那就是十七公里处吧。就这样,我们自己给自己找继续前进的理由,一公里一公里的前进。

师医院会是什么样呢,是不是也像师机关驻地一样没有了踪迹了呢?喔,不!师医院一定会有踪迹的。不是有座桥吗,还是24团一个连队帮我们修建的呢。即使桥被冲跨了,桥墩应该还在的。我们互相鼓励着继续前进。

“喔,看啦,桥墩,那不就是师医院的桥墩吗!”,我的声音不由得梗咽起来。一时间,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不知道是什么滋味。

看到了桥墩,真是令人振奋的情况,功夫不负有心人,可是,桥墩只剩半截了。还有那片沙滩呢,那片我们扎帐篷的沙滩呢,没有了。我们医院的房子呢,也没有了。这时候,感到的是悲凉,遗憾?不知道,说不清。

想起我们当年进沟的情景:

我们的大解放在河边停了下来,眼前就是一片河滩地,都是沙滩,什么房子都没有。在路上时以为到了阿拉沟就可以住进准备好的营房了,现在一片沙滩地,我们住在哪里?

我们必须在天黑之前将帐篷搭好,不然,我们今晚就只好露宿河边了。

下了车,就在公路边有一块沙滩地,我们要在这里搭帐篷。先将帐篷的钢架支好,然后我们翻上钢架。我们那时候的女孩子多能干呀,说要上钢架,一个引体向上,一翻,就上去了。(现在的女孩子,还有几个能做引体向上再大回转的?想当年,我还是够强壮的吧!哈哈!)上面有人接,下面有人将帐篷布递上钢架来,上面的人将帐篷布盖好。再下来,将四个角拉紧,固定在扎在地里的钢钎上。好,不到天黑,我们所有的帐篷都架好了。还没完,还要将汽车上的床呀、床板呀,行李呀,都搬下来,在帐篷里架好。大功告成,我们就可以住进住帐篷——我们的新家咯!

阿拉沟的夏天,中午是很热的。午休的时候,我们热的受不了啊,就把草席铺到床板下的沙滩地上,直接钻到床铺底下去睡。还是热,又把帐篷的四个角掀起了,还是热。索性,姑娘们跑到河边去,那里可凉快了。

这段阿拉沟河在进沟方向的右边,我们的帐篷在公路与河流之间。河水不深,大约及膝,河面还有点宽。河边上是一棵棵树干粗大的红柳树,柳条垂到河面上,风吹柳条摆,那叫一个婀娜多姿。红柳树下,有许多大石头,一块石头就有一人高吧,石面足有一张床大,很光滑。哇塞,上面有红柳遮阴,下面有光滑的大石头做床,眼前是清澈的河水潺潺流过,真是神仙呆的地方。

如今,眼下,跟前,是深深的河谷。那片沙滩地已经无影无踪,到哪儿去了?显然是让洪水冲走了,就像这整个的阿拉沟一样,细沙都被冲走了,留下的是深深的河谷。河谷里是巨大的,圆溜溜的卵石,走遍中国,可能也难以看到在一个大山沟里全是如此巨大的石头,一块大石头,总有上吨重吧!

24团驻地就在24公里处向我们招手了,好不容易到了师医院了,不远了,还是坚持一下,再往前走吧。本来犹豫的司机们被我们的激情感动,也舍命陪君子了。

前面的路变得很窄了,好像不能再往前走了。唉?左边有一条路比较新,比较平整,是不是应该走这条路呀。我们拐上左边的一条往山上去的路,开上了高悬的山崖,心里感到轻松,谢天谢地,这条路看起来安全多了。高兴了没有几分钟,觉得不对了,这条路似乎离阿拉沟越来越远了。再往前开下去,不知道会去到哪里了,如果在这个荒山上迷了路可就糟了。

停下车来,在山崖边往下看,“喔,有路,有路,就在下面,快来看呀。”我大声嚷嚷。

大家过来一看,果不其然,路就在下面,我们以为断了的那条路其实没有断。就像前面遇到几次的情况一样,原来的路断了,又修了一条简易公路,路面比较低,看起来像断了一样。

于是我们的车又掉头下山,回到了师医院对面的公路上。这里的路边上是一排排的残垣断壁,这么些房子肯定不是我们师医院的,是谁修的那么多的房子我不知道。汽车顺路往前开,突然发现路被一条铁链拦住了,铁链上有一把大锁锁在柱子上。唉,奇怪了,这里没有人,是谁锁上的呢?

我们跨过铁链,到处找人。废墟中,路边上,有一间小房子,房顶上还有太阳能接收器,看来是有人住的。从门口望进去,黑乎乎的看不很清楚,有一张双层床,很可能是原来铁道兵的架子床,还有一张旧桌子。听到我们找人的喊声,从床上起来一个维族汉子。说要过车,要交100元钱。“欲从此处过,留下买路钱”。问他回来还要不要再交钱了,回答不用了。好,交钱,开票,还要在他的本本上登记车牌号码。好像还挺正规的,不像土八路。

从这个高坡上可以清清楚楚看到沟里的桥墩。路到这儿早就没有里程碑了,于是讯问收费的人,这里到沟口有多远。17公里。喔,这样我们就可以确定:没错,对面就是师医院!那时候,阿拉沟里没有地名,每个单位以到沟口的距离命名,比如,师医院就叫做“十七公里”。

我们继续前行。还走了不到五百米,路又不行了,汽车又颠簸起来。

由于没有里程碑了,离24团到底还有多远,怎样判断是不是快到了?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观察沿途的植被。

因为曾经记得,原来的阿拉沟的植被情况是这样的:沟口的植被最好,师机关有一些高大的杨树。越往上植被越低矮,师医院处已经没有高大的杨树了,但是岸边的红柳树树干挺粗,柳条弯弯曲曲垂向水面,不是江南胜似江南。再去往24团机关的路上,沿河的植被就越低矮越稀疏。如果现在我们见到植被越来越稀疏,那24团可能就快到了。可是现在呢,这种变化已经不明显了,往上走,红柳树挺多。这样的话,又难以断定24团是不是快到了。

喔,24团在哪里?疑问憋在心里,大家都不说话,空气有些沉闷,面对如此糟糕的路况,我们前进的信心已经岌岌可危了。等了那么多年,好不容易进了沟,放弃了多可惜呀。我们的前进的信心可不能动摇呀。

看呐,看见前方的大桥了。认出了那是阿拉沟二号大桥,是24团修建的。到了二号大桥就到了24团地界了。我们又看到了希望,气氛又活跃起来。

看着大桥好像挺近就要到了的样子,可是走起来却走了好久。啊,真是时时刻刻在考验着我们的耐心呀。

终于到了二号大桥,公路就从桥下经过。仰望大桥,哇,好激动。看,大桥附近居然还有一片高大郁郁葱葱的杨树,映衬着大桥,似乎是一个高大健壮的汉子身边有一个美丽的姑娘在陪伴,那他们就一点儿也不寂寞了。

太美了,是谁的创意如此美妙,是我们当年的老铁吗?

又过了一座小一些的铁路桥,也是24团修的。过了夏尔沟隧道,也是24团修的。

只要再转过一个山头就是24团的团部了。

离目的地越来越近,心情也越来越激动,巴不得一步跨到团部。没想到,突然出现一根大木杆拦着了路。路的左边还竖起一块大标语牌:上书汉维两种文字“夏尔沟人民欢迎您!”路的右边上就是一座虽然不长但是高高耸立的铁路桥。哎呀,拍进照片里,挺令人寻味呐。

路边有一个小小的帐篷,里面出来一个维族大汉。我们吃了一惊:是不是又要收过路费了?却不是,原来是验票的。收票,开杆。看来他们还是挺守信用的嘛,说不再收费就不再收费了。

转过这个山包,往下走,过了横跨在阿拉沟河上的一座小桥,就是24团的团部了。

终于到了。

汽车停在了团部大门旁。门柱只剩了一边柱子的一半。

原来操场的痕迹还在,操场对面有一座土房子,有人在这里生活的痕迹。房子后面有一块地,种着一排排的杨树苗。看来,还是有人在这里生产生活的嘛。

其他的地方都是残垣断壁了。不过还好,地基还在,还能看出原来那里是宿舍,那里是洗照片的暗室,等等等等,一一历数,最清楚的是桥边原来的厕所,一排蹲坑,那是当时的干式厕所。看来,这些房屋的坍塌原因不是由于洪水冲击,而是岁月沧桑留下的的痕迹。

晓朝,抚着半截门柱,眼眶都红了,日思夜想了三十年的地方,在这里度过了4年青春年华的地方,怎能不激动呀。然后,拿起相机,咔咔一通狂拍照。

这里是如此的冷清,除了那个验票的维族汉子没有再见到第二个人。不过,可以看到对岸山上的铁路,沟里下边有一片高大的杨树林,像一面挡风的墙。团部对面,公路的下面是一片草地,有两匹马在悄悄地吃草。一切是那么的宁静, 眺望远方,远处有一座山,山的左右各形成了一道沟,也将道路分成了两条:左面的一条沿着阿拉沟的上游继续往上,就是去往奎先冰大阪的路;往右看去,也有一条沟,远处有郁郁葱葱的树林,有一排排的红砖房。绿树红房,煞是好看呢。那就是原来的胜利厂,胜利厂的再后面,就是欢迎您的夏尔沟乡。

山是暗红色的山,山上没有草,它静静地看着我们,显得那么的苍凉,那么令人敬畏,那么的让人思绪万千。

时间已经是下午的一点钟了,我们必须往回赶了。

车往回走,过了小桥,上了山坡,真是不忍离开,这一离别,何时再来?在验票的地方我们又停了下来,又是一通狂拍照,要让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永远留在我们的照片里。

对面铁路上正有一列油罐车开来,是从库尔勒开往乌鲁木齐方向的。油罐车停在了一个小站旁。小站是那么小,只有一座小房子。 啊,这就是我们修的铁路!现在它的主要任务就是,将塔里木油田的油运出来。

在这儿,我们顺便与收票的维族汉子攀谈起来。

原来这两个收费点是夏尔沟乡政府设的。阿拉沟的道路冲坏以后,夏尔沟乡就修复了简易公路,原来是想向三个军工厂收过路费的,后来由于几个军工厂都转产了,都迁出了阿拉沟,这样,他们就少了一个重要的收入来源,也没有后续资金再修路了。那么为什么还在收费呢?因为还有些到沟里来寻玉石运石头的人,可以向他们收费;还有从库尔勒方向来的过往车辆可以收费。问及这路可不可以通到库尔勒?他说可以,就是路况不好,来往的车辆很少,不过因为这条路近,还是有车经过,所以他们继续守在这里,收的钱是要交到乡政府的。

一想到我们来时的路是如此险峻,就想是不是继续前行,到库尔勒后再转上去乌鲁木齐的路好些呢?听这维族汉子说那还要走200—300公里呢。想一想我们到沟口不过二十多公里,时间来不及了,虽然路难走一些,但还是节省时间,还是原路返回吧。

往回走,公路就从夏尔沟隧道顶上通过。下坡之后,晓朝让我们停车等他,他向隧道口跑过去,当年他参加过隧道的修建,他要拍下这儿的照片。

我们等呀等呀,只见他跟一个人在那边比比划划的不知道说些什么,有啥好说的,怎么还不抓紧时间去照相呢?等呀等,好了,终于看见他向隧道口方向走去,走到一间小屋子后面,拿起相机拍起来,一会他就跑步回来了。汽车开始往回赶,在车上他说起刚才是怎么回事了。

原来守隧道的人不许他拍照,怀疑他是特务。他先解释是原来修隧道的铁道兵,又拿出证件给那人看,都不能打动对方。他只好装着去看守隧道人住的屋子后面嘘嘘,悄悄拍了几张照片,才算完成了一件多年的心事。

时间已经是中午了,肚子饿得咕咕叫,来时没有想到会在沟里用这么长的时间,都没有带干粮,幸亏还带了几瓶矿泉水。以后要进阿拉沟,可一定得带干粮来。假设路上抛锚了,或者遇上其他情况,没吃没喝,可就惨了。

又到师医院的对岸了,又到了收费点了,这个维族汉子看见我们过来,真的没有再收钱就打开锁,让我们通过了。

站在岸边,再次端详寻找有关师医院的蛛丝马迹。喔,这回看见了,看见了对岸隐藏在大石头后面的师医院的大门。门柱子也只剩了半截了,但是大门后面还有一排高大的杨树林巍然屹立,很神气,就像一堵高大的挡风的墙。原来有这片杨树林吗?不记得了。这回照了一张相,进沟路过时那种悲凉的感觉似乎没有了,现在有一种胜利的感觉。我高兴地举手做了一个V字手势,表示我们终于成功了,成功地完成心愿了,发自内心的高兴。

再细细观看小桥的残余的桥墩,从高度看大约已经被洪水冲掉了一半,那场洪水的威力实在是太大了。不由得怀恋那么漂亮的一座小桥,想起了一段关于小桥的故事:

我们刚进沟时,住在公路边沙滩地的帐篷里,这儿是我们的临时驻地。医院的营房将要建在下游一点的地方。盖房子的是24团的一个连队,我们二所的任务是在营房附近挖一个大菜窖准备储藏冬菜。

阿拉沟河从上游的右边拐了一个弯,拐到了左边,靠近了公路。这样,河流就呈Z字形了。Z字的中段刚好将上游的沙滩地与下游的工地割断,这一段河谷很深,水流很急。要去工地,就必须架一座桥。桥也是这个连队修的,木墩子,木桥,木栏杆,很漂亮。小河流水哗啦啦,俨然一副江南风光。

我们每天排队去工地,走在沙滩地松软的小路上。路边有一片不知名的高大的灌木林,夏天,开着白色的花,花的香味把周围的空气都熏香了。我们女孩子常常悄悄地离开了队伍,钻进灌木林,溜达一圈,运气好能摘朵花,然后又悄悄地溜回队伍。哈哈,有点小得意的样子。

有一天晚上,下了一场雨。第二天起床,觉得空气特别的清新,神清气爽。上工的时候,我们一行人排队走到小桥跟前,前面的人停住了。咋回事,为什么停住了?

大家围拢一看,傻眼了。往下看,昨天还清澈见底的河水,现在成了红色,汹涌澎湃地涌过,发出轰隆隆的响声,就像一匹发怒的野马。小桥被洪水给冲断了,桥墩子连桥身子都倒在水里。唉?昨天晚上的雨,以内陆的标准,也不算大呀,怎么就成了洪水,把桥都冲断了,这下子可好,过不去了。

正当医院的人们围在河边不知所措的时候,后边走来一个施工连队的战士,手里拿着一把斧头。走到河边,他把斧头放在地上,挽起裤腿,然后拿着斧头下到冰冷的水中。阿拉沟的水是天山上下来的雪水,即便在夏天,也是冰冷刺骨。

就他一个人,能将那么重的桥修好吗?医院的人屏住呼吸静静地看着。只见他一个人在水里,把倒下的桥连墩子带桥面扛起,重新立了起来。然后掏出腰上别着的斧头,乒乒乓乓,一顿敲打,不一会儿就修好了。桥还是昨天那座桥,一点也没有变,真是神了。我们医院的人是又佩服又感激,真想马上写封感谢信,让他们连队领导好好表扬表扬他。

不一会功夫,连队上工的队伍整整齐齐过来了。那位战士修好桥上了岸,正在把脚擦干。看见连队过来,他一句话也没有说,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领队的连队领导看了他一眼,一句话也没说。战士还是一句话也没说,悄悄地排进队伍跟着走了。

真是出人意料,原来我们猜想连队领导多少会表扬一下。现在领导没有表扬,那个战士也跟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也许,在施工连队这样的事太多太多,他们已经习惯成自然,不必像我们医院一样少见多怪了。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真是那么回事呢!

现在,小桥虽然没有了,但是这段美好的记忆永远记在我的心里。

往回走的路上,心情轻快多了,好像终于完成了一件多年的心愿不知道有多高兴。一路往回走,路也不觉得那么险峻了,开始有心情欣赏沿途风光了。

阿拉沟的河水依然清澈见底,两岸的植被似乎比过去好了许多。好想,好想下到沟里,再像当年一样玩一玩水,好想好想再像当年一样坐在大石头上遐想。

沟里的石头真好看呐,每一块石头都那么好看,在别的地方已经很难找到这么漂亮的大石头了。老司机说他在新疆这么多年,还不知道原来这个沟里有这么多这么漂亮的大石头!他们单位正准备在门口立块大石头呢,有机会一定来这儿寻觅块好石头。沟里的水那么清,树那么绿,石头那么美,在新疆这样的地方还真难见到,他们在新疆那么多年都不知道有这么美丽的地方呢,可惜就是路不好。是呀,如果有资金,真的可以开发一个旅游胜地,一个探险者的乐园。不过,这里就要修水库了,这些宝贵的大石头就要永远地沉在水底,将来还会有人知道阿拉沟里曾经的美丽吗?知道阿拉沟的石头有多美吗?

现在到了原邮局的老地方了。阿拉沟离乌鲁木齐挺远,有280公里,当年为了对付前苏联,在沟里建了几个军工厂,所以将阿拉沟行政划到乌鲁木齐南山区。属于乌鲁木齐的的象征就是这个邮局:乌鲁木齐市13支局。现在,房子都已经坍塌,但是过去种的树还在,还在茁壮成长着呢。看,这棵杏树,结满了杏儿,现在成了野杏儿了。我们下车,想摘些杏儿果腹,可惜还没有熟呢,很酸,等到秋天再来吧。

再见了,阿拉沟!你依然是那么美丽。经过洪水的冲刷,你更加美丽!你那原始的美,冷峻的美,苍凉的美,不加修饰的美,朴素的美,你是如此的具有魅力,如此的震撼人心!

阿拉沟,我多么不想离去,我还来不及好好地看看你,欣赏你。什么叫做流连忘返,我现在就是流连忘返,我人还没离开就想着再回来了!

其实我只在阿拉沟里工作了半年就调走了,但是阿拉沟却是我呆过的地方中最美丽,最具魅力的。有的地方,尽管你只呆过一天,你也会终身怀恋。有的地方也许你呆了许多年,值得怀恋的事情却没有几件。

关键词:

热门推荐
猜你喜欢